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网站!

  1. 首页
  2. 学术研究
  3. 学科建设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科建设

西北政法大学第五届公法学术著作书评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作品交流会隆重举行

  •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8124西北政法大学第五届公法学术著作书评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作品交流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行政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1930分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常安教授致开幕词,介绍了到场嘉宾及本届大赛比赛情况。本次活动邀请了公法学术著作书评比赛的二等奖、一等奖获得者为广大师生进行作品分享,并由我校相关领域的杰出中青年学者进行点评;本次活动还专设了公法学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环节,由公法学术著作书评比赛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子与我校公法研究的前辈就公法学研习进行交流。

 

典礼第一项是颁奖环节。由到场嘉宾为获奖的本科生、研究生颁奖。

 

井凯笛博士、钱卿博士为本科生组优秀奖的同学颁奖

 

倪楠副教授为研究生组的优秀奖同学颁奖

宋志军教授、付玉明教授为本科生组三等奖同学颁奖

马宁教授为研究生组三等奖颁奖

李瑰华教授为本科生组二等奖同学颁奖

张师伟教授为研究生组二等奖同学颁奖

王周户教授为本科生组一等奖同学颁奖

 

接下来进行的是本次颁奖典礼最核心的环节,即作品展示与评委老师点评。获奖同学将自己的书评写作思路、想法、困惑与大家分享交流,并且由评委老师针对其作品进行细致点评。

 

 

首先是获得研究生组二等奖的秦锋砺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作品《城市革命何以可能——从<叛逆的城市>中讨论戴维·哈维的城市权利理论》。

秦锋砺同学从“城市革命”这一个关键词入手,梳理了戴维·哈维提出该语词的社会环境、历史缘由,从城市权利、公共资源方面,分析了戴维·哈维提出的资本三次循环理论,即生产与再生产、人文景观的建造、科技政治因素,得出社会需要通过将革命场所从工厂到城市进行转移,展开城市革命、维护权利的结论。随后秦锋砺同学结合戴维·哈维的城市权利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城市权利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深入分析,认为应当通过缩小城市居民的差别待遇、提高公众在城市发展中的话语权实现城市权利。此外,秦锋砺同学认为读书应当善于思考、善于批判、善于联系实际。

宋志军教授对秦锋砺同学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宋老师首先对行政法学院本科、研究生读书的培养方式、重视程度进行了高度评价。其次,宋老师认为秦锋砺同学的视角切入点比较独特,思维敏锐,从城市权利与城市革命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宋老师还对文章提出了修改建议:即文章可以从地理出发研究政治、人文、传承问题,研究如何提升城市建设的民主性,如何在经济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政治、文化传承;更要注重反思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方案。

 

 

接下来是获得研究生组二等奖的2018级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民族法学专业杜鑫同学带来的分享。

杜鑫同学选择的是朱苏力老师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一书,他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写作该文时所收集到的资料、前人对本土观的研究近路与程度,希望通过分析各国宪制问题的差异性,解剖本土资源与法制构建的逻辑关系,发掘本土观方法论的现实意义来探讨关于中国宪制理论研究可能会导致的问题意识及其所开拓的理论空间。杜鑫同学认为,国家的制度构成与本土资源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国家的制度构成与本土资源是发展变化的。应当结合西方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律传统、扩大宪制研究的题材选取和资料来源,同时也应当对新时代“中国化”法治路径进行积极探索。

 

 

常安教授对杜鑫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常老师首先对杜鑫同学能够关注到学界已有研究、观察到苏力教授本身的相关著作研究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指出,杜鑫同学在对相关的书籍进行收集、研究时,积累不足、良莠不齐,学术鉴别力有待提高;常老师认为,学者对大国宪制的研究,应当厘清宪制与宪法之别。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所做的理论研究,缺乏理论基础支撑,二手材料过多。这也是杜鑫同学在写作书评时应当发现、分析、完善的。此外,从普世与本土来看,我们应当意识到,苏力教授的理论追求,不是本土特殊论,而是在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分析基础上抽象出一般的宪制理论。这本书不是纯粹的制度史研究,而且有理论追求。读书需要搞清楚作者的理论对话对象,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学术脉络之中理解。

 

 

获得本科生组二等奖的黄辉同学将自己的获奖作品《言论自由的“生与界”——安东尼·刘易斯<言论的边界>解读》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本书作者安东尼·刘易斯,而后结合全书内容,串联“言论自由的产生、言论自由的边界范围、言论自由内涵的更高思考”一系列问题,分析了言论自由产生的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认为应当处理好自由与隐私的博弈、自由与仇视性言论的边界,通过敢于面对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去追求、认可“自由”。

 

 

民商法学院马宁教授对黄辉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点评:马宁教授认为黄辉同学的书籍选择上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题目新颖、框架清晰。但是在写作时事实性描述过多,观点的提炼、归纳、概括能力仍需要加强,全文的语言表达还可以更加凝练。此外,马宁教授还建议从小问题入手,长期关注某一领域,进行深耕细作,再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

 

 

2016级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的周恺同学就自己的二等奖获奖作品《宪法的生命: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平衡——评<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分享。他阐明了波斯纳的宪法权利观,即宪法权利的产生是联邦大法官释法,且自由与安全属于此消彼长、平衡为贵的一种关系。进而从关押权、残酷审讯权、言论自由的权利出发,认为需要保持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思考。

钱卿博士对周恺同学的书评进行了点评。钱老师首先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两句诗词对此次参赛同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同学们在经典阅读的训练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升。同时,钱老师又重点对周恺同学的作品中的“平衡”一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钱老师认为,在这样一本书的语境下讨论“平衡”,应当避免单一立场的平衡、注意语境的转换、关切中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要避免抽象的平衡,过于抽象易导致其问题的分析不具有可操作性,容易成为“和稀泥”,文章应当再结合波斯纳教授的其他著作,特别是法律经济学的背景来分析平衡;最后,还应当“超越平衡”换一种视角来观察阐述,解决自由、秩序平衡问题。

 

 

2016级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的刘博雅同学获得了本次书评大赛本科生组二等奖,她就自己的获奖作品《重建法律边界以保障公民自由决策空间——菲利普·K.霍华德<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解读》与在场嘉宾分享。她首先从从开放的诉讼边界下的美国司法体系、自由决策空间受限下的美国社会两个层面入手,分析美国社会直面风险、重塑权威、信任搭建的重要性,得出为何要重建美国司法体系的结论,并且对如何推动美国司法体系的改变进行了分析。

付玉明教授对刘博雅同学的书评进行了点评。付老师认为写作一篇好的书评首先应当会选书,同时应当读懂、读通、读透。语言要规范流畅,既要有对书本身的叙述、品评、评定,同时还应当有价值延伸或自己的看法。付老师认为刘博雅同学有较好的阅读、整理思考的能力,但是与其他学校的同龄学生相比,仍不是第一流的,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努力。此外,在本书的落脚点方面,付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社会结构、立场着眼点是不同的。因此应当注重中美场域的问题转换,回归中国大地。

 

 

2015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梁德柱同学获得了本次大赛本科生组一等奖。他就自己的获奖作品《论自然法传统在宪制中的地位与现代国家法权的建构——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阐释》进行了分享。他首先对书中黑格尔的法哲学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欧洲社会的“自然法”传统。梁德柱同学认为,黑格尔在书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与阐释方式对我们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自由意志的设立明确了现代“法”中的主客关系,按照逻辑演绎次序梳理好的各环节串联出了完整的人类社会伦理关系图景,即抽象的外部法理念经内在的道德法阶段的反省最终达到建构国家的伦理法阶段。黑格尔提供的这份阐释涵盖了建构现代国家与社会的整个过程,分析理解该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张师伟教授对梁德柱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梁德柱同学的书评分析丰富,问题把握准确,带着一定的问题来阅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同时张师伟教授就文章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从题目来看:法权的建构,应该改为现代国家的法权建构,这样更合乎黑格尔法权的建构,有很强的国家主义的特征。其次,从主题上来看,虽然梁德柱同学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介绍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介绍的内容中,没有重点展示自然法的论述,即黑格尔如何看待自然法在国家中的地位。最后,在文章的焦点选择、主题对准上,应当注意到个人与国家互动、合作的一致关系。国家是共性的体现,国家因个人的存在而更真实。

 

接下来进行的是经典阅读的学习教学交流环节。

王显宁同学是刑事法学院20153班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三、四届公法学术著作书评大赛(第二届未获奖,第三届获三等奖、第四届一等奖),现已推免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王显宁同学就自己的经典阅读历程与法学本科专业学习的经验、教训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她表示在大学本科期间,公法学术著作书评大赛伴她成长,这其中她训练了自己写作、阅读的能力,发现了自身的兴趣与热爱,提升了文献鉴别能力,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最终选择迈向了学术之路。每一次的公法书评大赛、颁奖典礼都能够带给她很大的收获。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真正发现自己的热爱。

 

 

王周户老师作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科带头人,对西北公法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经典阅读与法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两点看法。第一,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能力,集中于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信仰、法治信仰。而专业信仰单靠模块式教学很难实现,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课程的相加,而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需要靠经典不断整合、超越。第二,在“市民社会”发达的今天,“政治国家”仍然不完善,需要有更多的理论思想积淀来整合公法与私法,进而回归中国大地,解决现实问题。靠经典培养这一方式对法学教育、法学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过程很慢、但是不可缺失。

 

常安教授最后总结道,2018124日是国家第5个宪法日,同学们在宪法日怀着敬畏之心一起品读经典、分析交流、以学术为本,向公法学前辈学习,也正体现出了此次比赛的设立初衷。活动开展五年来,激发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提升了学术氛围,挖掘了学术新苗。

但是此次比赛同学们在选材、写作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如经典著作选择较少,中国作品选择较少,文笔、归纳、逻辑能力还有待提升等。因此,常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经典阅读方面,既需要仰望星空,亦需要脚踏实地。

 

 

 

典礼最后是获奖同学和嘉宾合影。至此,西北政法大学第五届公法学术著作书评大赛也圆满结束。本次典礼从晚七点半开始,十一点结束,前来参加的学子众多,也充分表明了师生爱学问、读经典的热情。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延续这种热情,体会到经典阅读之魅力,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